2024-07-21 03:11:31
传统假肢是插入式结构,其与残肢的连接完全依靠复杂笨重的悬吊装置才能奏效,否则一抬腿假肢就会脱落。而现代假肢采用了全接触式的符合人体解剖形态的设计,手臂假肢的接受腔口型利用了膝关节的突起部分,一般不需悬吊装置即可固定;而上肘假肢由于残肢肌肉一般都较丰满,其接受腔可形成负压空间,患者也完全不用悬吊装置即可穿戴,这即“吸着式”上肘假肢。悬吊方式的改变,不单多多减轻了假肢的重量,减少了假肢行走时活塞运动对残肢产生的磨擦,也使残肢免除了悬吊装置的束缚,有助于残肢的血液循环,有效避免了穿戴传统假肢后导致残肢肌肉急剧萎缩的不良后果。当然,对于少数畸形或过短的残肢,仍需一定的辅助悬吊装置。前臂假肢的重量轻,减轻了用户的负担,使得长时间穿戴更加舒适。成都仿生假肢配件
伴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假肢技术也得到令人振奋的提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前,假肢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接受腔的口型、接受腔的受力分析及上肢假肢的步态分析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断改进接受腔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上肢假肢人工关节功能的改善提高均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而现代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无疑为上述领域的研究增添了利器。运用扫描仪和传感器作为数据输入工具,运用计算机相应软件建立的接受腔及假肢的三维立体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现接受腔、假肢的受力状态,动态地分析其行走步态。这可以说是当前假肢技术的较热门的研究方向。长期以来,截肢者在使用假肢行走时,一直是依赖于残肢自身摆动所产生的惯性来带动假肢的向前运动,其摆动的速度、幅度均难以控制,造成假肢的行走步态明显与健肢不同,同时也要比健肢消耗更多的体能。成都多功能小腿假肢前臂假肢的设计注重人体工程学,确保穿戴舒适且易于控制。
牵引式机械假手:这种假手又称为机动假手和机械假手,是人手的一种替代物。这种假手是靠使用者自身残肢和健肢的协调动作,带动牵引索,操纵并控制假手的张开和握住,实现抓握提取物件的动作。这种假手主要适用于前臂和上臂残缺者。由于它构造简单,性能可靠,便于掌握,使用方便,价格较低,在国内使用较普遍。电动假肢;电动假肢是外动力式假肢,它靠小型机电驱动系统来完成假手各关节预定的动作,使伤残者基本上能满足生活自理,以致参加适当的工作。此种假肢适合于前臂甚至全臂缺损者使用。
在上肢假肢安装中,较突出的问题是手臂、上肘假肢全接触和残端承重问题。上肢假肢和上肘假肢是通过支撑胫骨近端、上肘或坐骨等残肢的上部来消除残端。这样就会造成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造成残肢肿胀。截肢部位通过管状骨,使残端承载力有限。人工肢体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上端承重来减轻残端的负荷,但应将其减至较小,让残端承受较大的重量。实际上,残端承载能力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在假肢中,残端的承载能力也取决于接受腔的形态和材料。硅手臂和上肘假肢技术为全接触和残端承载提供了材料和技术上的条件。虽然如此,在当今的腿、上肘假肢装配中,仍有许多未达到全接触和残端承载要求的接收腔。小腿假肢可以适配各种鞋型,确保用户在不同场合的穿着需求。
现在较多于使用的上肘假肢佩戴方法对全接触和残端承重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现在人们普遍使用袜套和阀门孔来穿假肢,造成软组织被拉到残端。残端承载力减弱。接受腔底部的阀门孔甚至会破坏接触面和承重。要实现真正的全接触,必须使用一种特殊的气阀来填平接受腔底的气阀孔。如果没有较好的方法穿上假肢,残端的承重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不影响残肢的动脉、静脉、淋巴循环,不妨碍神经传导,我们追求全接触和残端承载。刚开始受负重时,残肢末端的软组织迅速萎缩,从而减少了来自接受腔底部的残肢末端的压力。在假肢装配初期,应对接受腔底不断地进行适配,以适应残肢末端形态,以实现残端承重较大化。前臂假肢的适应性训练有助于用户更快地恢复生活的能力。厦门奥托博克假肢配件
髋离断假肢允许用户可以进行一些日常的活动,包括上下楼梯和体育活动。成都仿生假肢配件
充分利用残端承重是假肢生理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残端承重不单有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而且通过残端接触和承载,截肢者的感觉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感受来自残端压力和运动的重要信息。残端的承载能力取决于截肢的高度和软组织质量,取决于手术技术。在手臂截肢者中,长残肢的残端承受负荷的能力不足身体重量的20%;中等长度的残肢较大的部分通常可以承受体重30-60%;残肢短小的承载能力更高,甚至可以达到100%。各种残肢经短时练习后,经关节离断、接近关节处的骨松质截肢、足部保留部分足底截肢获得的各种残肢,其承载能力100%。成都仿生假肢配件